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资讯 » 正文

万吨巨轮穿越北极圈“冰上丝绸之路”是这样创造的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06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网  浏览次数:613

   作为“一带一路”中俄经典示范项目,北极亚马尔天然气合作,中方从2014年正式进入,分三批开采,今年投产赢利。开创了从北极天然气运输江苏启东港的无缝对接,使上海及中国许多城市用上了生活天然气。

  记者节前夕,《解放军报》资深记者、著名军旅作家沉石作为到北极过夜采访的首位中国记者,记录了采访中国这支神奇队伍的真实感受。

沉石 文并摄

  今年10月,当我沿着马六甲海峡完成南半球大西洋的探险时,接到了中国石油总部的邀请,前往北极采访“一带一路”中俄经典示范项目——北极亚马尔天然气合作。

  北极是俄罗斯天然气开采和军事基地,我担心俄罗斯对北极采访签署的边防通行证能否顺利拿到。入住莫斯科的俄罗斯外交公寓后,虽然有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的吸引,但我依然牵挂着俄罗斯官方的北极亚马尔的边防签证。我心里琢磨,难道我是军事记者?难道我曾经探险过许多禁区?第二天一早,我接到俄罗斯中国石油公司的通知,签证办下来了,说俄罗斯对我的实地采访非常重视,专门指派女新闻官叶琳娜陪同前往。有人透露,我探险过马六甲海盗区,研究过索马里海盗和苏伊士运河,此次特殊批准采访北极亚马尔,和我的经历与中国石油创世纪开通的新北极航线有关。

  北极充满神奇故事

  从莫斯科飞往北极亚马尔,是一条特殊的专用飞行航线。起飞时间也特别,凌晨两点,在叶琳娜陪同下登上了那架专用飞机,大约四个小时后降落在北极这个特殊的机场。叶琳娜带着我顺利通过外宾的礼仪免检特殊通道。我看到机场周围多个角落和出入口,都站立着穿特殊服装的警卫人员,这里严禁拍照。

  身为记者,我长期形成的职业习惯是必须实地探寻,采访到相关的重要人物。叶琳娜是俄罗斯资深的新闻官,接待过很多国家的记者,对我的要求和采访非常赞同。她说,正常来北极的外国来宾和记者,都是当天上午到,下午离开,不安排过夜住宿。我的特殊采访获得俄方批准,不但可以住宿在北极,而且俄方石油总公司非常重视,专门指定俄方一位副总经理接受我的采访。

  站在鄂毕河连接北冰洋的极地,目睹了奇迹般建成的港口码头,还有靠港装卸的万吨巨轮。叶琳娜与港口俄方管理总监联系,留下中国记者采访的特殊记录。我曾服役海军舰队,航行万里海疆,熟悉中国传统航海运输线,却第一次看到在极地冰雪建成的多艘万吨巨轮码头,我感动和惊叹人类创造的奇迹。俄罗斯港口码头的总监带着我参观,详细介绍兴建码头的壮举,特别说到中国的大型集装模块巨轮是从一条新开辟的北极破冰航道驶入的。并神秘地说,俄罗斯中国石油总公司总经理蒋奇博士是个有智慧有创新才干的人物。从俄罗斯人的赞美中,蒋奇已经给我留下许多悬念。

  天色渐晚,但在北极驻扎的中国那支神奇的队伍离大本营还很远,叶琳娜劝我明天再采访。但时间宝贵,我决定连夜采访。

  三十多岁的李林是这支神奇队伍中的一员。他从青岛带着中国的模块,在北极与俄罗斯合作,架起了一座座钢铁般的基地。俄罗斯的专家对中国这支队伍十分佩服。采访中,李林讲到在北极遇到的极限困难,有几个片断,让我印象深刻。北极有特殊的天象,白天和黑夜不分,李林常在几十天的白昼中工作,睡眠成了痛苦的折磨。李林和他的团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施工,北极风寒冷强烈,把他一次次吹倒,他又一次次爬起来,反反复复差点崩溃了,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李林笑道,这还都不算什么,难熬的是那一百多天没有白天的见不着阳光的“极夜天”,心情严重受到影响。他们是在压抑中与北极的极端气候做斗争。

  我以诗人的本能羡慕李林能够观赏到北极光难得的美景。李林立即兴奋起来,他说,北极光如诗如画,见到北极光是常事,只要白昼天晴,天边就会泛起白与蓝交汇的光。最美丽的极光,是在蓝光中闪动一片片紫霞。而最罕见的是滚动的红色北极光,要几十年或者百年才能见到。

  老记者遇到新挑战

  到北极的第二天要到中国基地井架采访,却遭遇下雪的天气。俄方专门派了两辆汽车进行接力前往。开始时我非常兴奋,不停地拍摄。随着雪越下越大,泥泞没过了高大的车轮,汽车在泥泞中像拧麻花式前行,比在海上航行还要艰难。加上车内的座位是竖排,我很不习惯,开始恶心,身上不断地出汗,脸色越来越白。虽然早晨我做好了准备吃了降压药,但是身体极端不适应。加上头天晚上兴奋未眠,我脸上掉下黄豆般的汗珠。

  我盼望早点到达中国的井架,但在泥泞的路上还要行驶两个多小时。叶琳娜看到我难受的样子,想劝我返回,我咬着牙坚持着。忽然叶琳娜惊喜地叫起来:快看,北极狐,北极狐!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白色的北极狐,忽然站起来,像是跟我们打招呼,看上去非常可爱。

  我终于见到了那座高高的井架铁塔。这是一座三角特殊的井架,所谓“穿外衣”的井架,就是中国特殊制造了保温的钢铁的外衣。我坚持要攀登高高的铁塔,但寒风越来越大。叶琳娜关切地劝我在外围看一看就行。我告诉她,我一路上经过艰难的颠簸,见到了北极中国制造的钻井塔,再高再艰难也要爬上去,体验一下中国制造的自豪。

  每爬上一步我都喘着粗气,终于艰难地爬上了井架的高层,走进那个“外衣”的内部。让我惊讶的是,俄罗斯石油人正在中国制造的保温钻井架内工作。

  俄罗斯的专家告诉我,这是中国的发明创造,在北极极恶环境下,拥有了一个室内的工作平台。

  神人划出破冰新航线

  我在北极亚马尔探寻,都反复听到总经理蒋奇这个名字。在莫斯科中国石油总公司,我约好与蒋奇的采访。因为海洋破冰运输的新航线,让我们有了共同的深层次交流。我从俄罗斯石油人的介绍中听过蒋奇有智慧;也从中国石油总公司方面听到对蒋奇创新的评价。我曾经采访过不少科学家、将军和名人,此次对蒋奇的采访,我先提出一个个难题,“中国‘一带一路’为什么非要选择难以生存的北极亚马尔?”“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难关在哪里?”“为什么如此危险勇敢地打破中国传统海洋运输线,开辟一条破冰新航线等等问题……”

  蒋奇不仅仅一一回答,而他背后的故事和决策,更让我看到了他的智慧。单说一个细节,俄方和蒋奇谈判,总觉得蒋奇不知道底牌,反问他:你知道我们最需要什么?

  蒋奇只说了一个字——钱。让俄罗斯的人刮目相看。蒋奇在向上级汇报后,很快得到了中国高层的重视,问题解决后的一系列合作,都显示了蒋奇的聪明智慧和创新。说到创新,让我这位探险过海盗出没海域的人,更佩服蒋奇提出的“破冰航线”,巧妙地绕开了索马里海盗和马六甲海峡。谈到此航线时,我和蒋奇站在一幅海洋地图前,像部署作战方案一般,交谈得如此投缘投入。

  蒋奇的创新让我震惊赞叹,开辟北极东北航线被称为“冰上丝绸之路”,使万吨巨轮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成为中国通向俄罗斯和欧洲的新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航运历史。2018年12月,中国石油亚马尔团队荣获第三届央企楷模称号。

  我欣赏蒋奇,我们仿佛不是采访与被采访,而是成了相知者的心灵交融。

  据报道,中俄两国领导人说到亚马尔项目时,称赞是中俄经贸合作的典范。而作为行走北极的记者,我深有感触和体会。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一周资讯排行
图文推荐